當我提到「接受原本的自己」,有些人會產生「這是什麼意思」、「不知道要怎麼做」的疑問。 接受原本的自己,意思並不是「要做什麼」。 倒不如說是「什麼都不做」。 對自己的現況不做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只要想著: 「總之現在的自己就很好了。」 ──水島廣子《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 在嘗試什麼都不做的發懶生活時讀到書裡這段話,覺得真的就是這樣欸。 最近也感受到,自己對別人所做所為經常做出評價論斷,諸如「我覺得這樣可能不太好吧」、「為什麼非要做出這種舉動不可」,同時也是對自己嚴苛的投射,心中有著不認同他人、想要他人依循自己的常識改變的想法,卻因為已經社會化(?)而又想表現出寬大、無所謂的樣子,有時還會透過建議他人的方式傳達「還是聽自己的意見比較好吧」,如果別人沒有照做就還會自己生氣,其實也是種非常累積壓力的事。 現在想想這其中或許就透露著,我向來並沒有真正接受自己。 於是這陣子也在心裡決定要練習不做「建議他人」這件事,另外也想減少評價式的「稱讚」。 別人訴說自己的事情或苦惱時,通常(大概是99%以上吧)只是希望有人能聽聽他的想法。釐清問題或解答都是別人自身的課題,而答案早已在對方心中。我覺得我很容易跳進去擅自幫對方思考就開始給出建議,有意無意中帶入自己的觀點,但一來我根本就不是他,二來等於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對方身上,而對方也許根本就不需要。 稱讚這件事也有類似的概念卻又更難,想想其中隱含「某種獎賞」、「你往這個方向很棒」、「可以多做一點」這件事也是無形中把「上對下」、「自己覺得很好」這樣的觀點加在對方身上,但難處在其實想稱讚人的人通常並沒有要強迫對方做什麼的意思,我也還在思考,如果單純想讚美人「好會穿搭」、「手怎麼能這麼巧」、「真的好好吃喔」,這樣都不行嗎?我想我應該也做不到,但希望自己除了這麼說之外,也能關注對方本身,重點不會放在一件事的結果,而是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做、過程裡的經歷想法、感受如何、跟我的連結又是什麼等等的。 這陣子也常想到淑女鳥的對白。 「 我希望妳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萬一這就是最好的我了呢?」 我想相信每個人當下都是他最好的版本。之後只要想做,也都還可以繼續更新,那也是每個人自己才能決定的事。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Someone, Somehow, Somewhere
CategoriesArchives
Octo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