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這陣子閱讀到最喜歡的話語之一,出自《被討厭的勇氣》第二部曲。 三月持續用書和些許電影滋養自己。
這陣子讀了《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本有點厚但卻讓人投入其中,彷彿自己也經歷了某種諮商過程的諮商師與她的個案和諮商師的書(繞口令嗎),到後半邊看邊哭好幾次,覺得啊原來大家的煩惱都一樣欸,都是這麼普通,就連以為可以看透一切的諮商師也不例外。所有的故事都其來有自且連結得無比精彩,太喜歡作者的書寫安排與口吻,幽默又真誠,此外也要讚嘆譯者的譯筆流暢(還跑去譯者fb告白了一下),讀著讀著真的內心充滿感謝覺得天上神奇掉下自己需要的東西。XD 說起來會買這本書也是在博客來亂逛時看到試閱便覺會愛上,最近也忍不住去借了同個譯者翻譯的《二十一世紀生死課》回來看,感覺也會是本有趣的書。 而近期讀到最感到震撼教育的可能還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出來也很久了,最早在書店翻到時第一印象是哲學家和年輕人在聊天的語錄,採用類似劇本對白的敘述方式,就帶著偏見想說明明是講道理的書卻不直接講重點太拖拖拉拉了又鬆散不喜歡,也以為這大概就是一部要勇於做自己不要害怕被討厭的雞湯書,而我自覺自己還算誠實貫徹自我且個性有些機掰處本來就會討人厭,所以應該不需要這樣的書吧。(?) (吾友K子聽到我這番自白的反應:你好中二喔。我:真的是欸。) 讀了之後發現會使用這個敘述方式也很有它的道理在,裡面也確實是要人勇於做自己沒錯,而與其說不要害怕被討厭,更直取核心的說法是:完全不要去尋求別人的喜愛和肯定,自己並沒有義務去滿足任何人的期待,同樣地別人也沒有義務要回應自己的期待。即使是親密的人也毫不例外。 這在當時我低潮到不行的心裡投下超級震撼彈。 在這之前我理所當然地想,當然不可能全世界都喜歡我,我也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但若和我親近的人、我心愛的人、我在意的人都還算喜歡我,也會肯定我的想法,偶爾也能彼此滿足期待,那樣就夠了吧。 我不太願意去想,如果那些人不喜歡我,或我感受到對方不太認同自己、沒有表現我期待中的反應時,那我該怎麼辦。我也常想我並沒有期待什麼,就和人往來至少要符合某些做人基本的準則吧。但其實這就是主觀的期待,準則是我想像出來的常識,而有人沒辦法吻合這個常識時我就會莫名其妙焦慮起來,擅自掉進自己無法控制的別人的課題裡。 另外和創作回饋的問題一樣,在社群裡發出創作或話題會不會被回應,會不會有人喜歡,也不是我能決定的事,我也還是經常會因為「這發出來可能沒人理我吧」、「不知為何感覺到現在講什麼都不合時宜」就變成本來想說點什麼,但想想還是算了,然後就莫名其妙感到很空虛。 最近也在想,不上噗浪我好像還過得更充實快樂,當然還是很喜歡和人交流但可能並不需要那麼多,出本與參加場次這件事也是。我覺得有一部分的壓力來自於創作和交流確實都很可貴,自己彷彿也被賦予必須盡可能的回報創作者的義務,又會想說我就是沒有想要或沒有能力做到一個好像一般大家都會有的程度(可能是熱烈的討論或熱烈的回應)而煩躁不安,但自己也覺得很荒謬,這到底是被誰賦予?又是必須要做到哪種程度呢? 更深入地想就發現不安只是一個表象,我真正的想法是,雖然創作和交流都很可貴,對現在的我來說卻也沒有可貴到非得付出那麼多的時間、精力與金錢不可,但光是腦海裡浮現這件事我就忍不住想,我是否會讓原本喜歡我的人覺得我根本愧對創作者的身分或很失望,原來時刃沒有很在乎啊之類的。 我害怕被人歸類為一文不值令人失望,一方面卻也無法勉強自己,時時擔心著其實並沒有人這樣想的他人眼光,為此曾感到超級弔詭的無所適從。 也想到我有一件類似的困境,卻已經採用做自己能做的方式脫逃出來。 這幾年接觸了極簡主義後很喜歡其中概念,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東西實在不多,比起被豐富的物品環繞,房間與書櫃留白反而更能帶給我安全感。這幾年我慢慢把不太用到的東西整理送走,其中也包括書、同人誌和別人送的禮物。對我來說物品就只是物品,送走只是因為它已經完成任務了,反之如果有人要送掉我送他的東西我也不會在意,不過就自己的觀察,大家知道自己的創作或禮物被持有人送走或丟掉通常還是會感到難過。我當然也不會主動跟人說嘿你送的東西我沒留著,但有朋友曾經不經意地問起時我想了想,還是說了實話,就感覺自己多少傷到對方的心。 當下我感到抱歉也盡可能解釋了這件事,我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回應時卻仍有點心驚,但同時也清楚如果對方還是不能理解那我也只能表示很遺憾。若要問我之後有同樣情況我是否會選擇說謊,答案是不會。(但就還是會盡可能拿捏說話的眉角啦)現在也完全不會因為別人可能會傷心這理由就不丟東西。 想想我明明就也很任性想過自己心目中的生活,但面對「和大家不一樣」這件事卻還是會害怕。明明很想做自己,卻又無端覺得這樣做會不會傷害到誰。而這樣的想法某種程度上也只是過度關注自己,耍賴不想付出代價。說是為人著想,其實就是在做偏離自己的模樣,藉此妄求別人不要受傷,要別人喜歡自己。但別人要不要這樣想,終究是他才能決定的事。而我能決定的就只有自己想怎麼做,並去接受那樣做所帶來的結果。 想通了這點就突然就打開了一些以往解不開的結。 這本書能用來練習並自省還要時時停下來思考的地方太多了,可能三天三夜講不完。書裡關於目的論、課題分離、否定認同需求的理論都蠻震懾我的,也還在咀嚼稱讚隱含著操縱與縱向關係這件事。 而關於如何處理不安與焦慮,這陣子讀了水島廣子的《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同樣很受用,也能在其中找到相同的概念:想法只是我們對事件賦予的意義,事件本身其實並沒有想法,而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去決定一件事的意義與要不要去翻轉這個意義。 而人即使沒有特別做什麼,也同樣有價值。 這樣的思維對我來說也意義非凡。(感覺是有生以來最非凡的事之一餒)從今以後也但願自己不再傲慢地定義他人、要求他人,而是向內探詢自己能選擇什麼,並勇於過自己想要的平淡日子。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Someone, Somehow, Somewhere
CategoriesArchives
December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