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第一天還在放假。 吃過午飯又想睡覺又想寫點什麼,但不知道自己能寫什麼,只是有一種描述的念頭呼之欲出。有時會深切感覺到語言的限制與認知的落差,有時我知道一件事,我想說明一件事,我卻無法精準地敘述這件事,以及它整體帶給我的感受。那就像是一個數字同時也是一個範圍,我可以說出「一」這個數字,但用口語就是無法呈現一個範圍的樣貌。(而我在腦內的數字就是長這樣)
我想說的是一種平靜的狂喜,理解了什麼也同時因為被理解而貫穿一切的喜悅。最近在書本上獲得這樣的感受特別多。我其實已經很久沒有好好看書了,最近工作差不多快告一個段落,又因為想隔絕資訊獨自好好思考一些事,從社群暫時(?)退隱(?)(雖然還是有在刷推和IG啦),加上看影劇有時也累累的(平日打開Netflix等平台時常會再多加「兩小時內」的篩選機制),沒事做的時候就讓書籍填補空白的時間。 發現近來另一個常被提起,或者在接收訊息時它會自動浮起的老梗四字箴言是:接納自己。(另一個的另一個(?)是上篇裡的活在當下)也感覺已經在這個課題的門外打轉了很久,卻好像沒有真的開門,而在整個一二月掉進情緒低潮後又有了新的檢視機會,雖然過程也有這樣催眠自己,但多數時間都在抱頭痛哭或一邊恍神上班一邊自我垂憐一邊又想著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之後應該是沒有什麼洪亮的大澈大悟但就好像有想通了一點事。之前也會覺得要換位思考,要做到課題分離好難,很像自我安慰的幹話,不過實際去做發現並不是做不到,只是自己還在抗拒,還躺在地上大哭大鬧不肯面對現實而已。 總是覺得沒有人會喜歡這麼容易崩潰,爛成一團泥狀的自己,暴露在這樣的狀態下總是覺得很羞恥,很想掩飾,想裝做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其實也裝不出來,一直很害怕被人丟棄,於是被這樣的恐懼壓垮。 其實很想被人需要,但是一旦這樣把需要寄託在別人身上,如果那個人不需要你了,等於一切又要垮掉。 我現在的做法是,理解自己有這種想望,但不要把這種想望投射在別人身上,一廂情願認為做了什麼別人就應該需要我。重要的還是,自己能做什麼事並投入其中。即使是小事,即使看起來跟別人沒什麼連結也沒關係。必須從自己想做也能做的事情做起,並練習不要對他人抱有「我做了這麼多,你也要回饋我」的心情。(也是個身為創作者我覺得這樣想會比較輕鬆的思維) 雖然這樣做我覺得自己可能會過得蠻封閉的,但想等過一陣子能量充填得差不多了再看看下一步,另外也發現一件事就是,如果能容許日子過得單純到有點無聊,甚至有點享受這種單純的話,其實限量使用社群媒體的生活真的是,蠻爽的。(爆)(我想我可能真的蠻適合去隱居)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Someone, Somehow, Somewhere
CategoriesArchives
September 2024
|